光催化基本原理 (POM)光催化化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POM含有d0电子构型的过渡金属原子和2p电子构型的氧原子。氧原子中的2p电子向过渡金属M的5d空轨道跃迁,即O-M的电荷跃迁(oxygen-to-metal charge-transfer,简写为OMCT)。按照分子轨道理论,POM分子吸收光以后,其分子中的电子由最高占有轨道(HOMO)被激发到最低未占用轨道(LUMO),形成激发态的POM*,POM*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可以氧化其他物质而本身被还原为杂多蓝(POM-)。通常激发态的POM*具有这种较强的电子储存能力。 半导体光催化剂大多是硫族化合物半导体都具有区别于金属或绝缘物质的特别的能带结构,即在价带(ValenceBand,VB)和导带(ConductionBand,CB)之间存在一个禁带(ForbiddenBand,BandGap)。由于半导体的光吸收阈值与带隙具有式 K=1240/Eg(eV)的关系,因此常用的宽带隙半导体的吸收波长阈值大都在紫外区域。当光子能量高于半导体吸收阈值的光照射半导体时,半导体的价带电子发生跃迁,即从价带跃迁到导带,从而产生光生电子(e-)和空穴(h+)。此时吸附在纳米颗粒表面的氢氧根离子和水氧化成氢氧自由基。而超氧负离子和氢氧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能将绝大多数的有机物氧化至最终产物CO2和H2O,甚至对一些无机物也能彻底分解。 1.4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波长和频率。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400-760nm,紫外光为200-400nm,红外光为760-500000nm。可见光因波长不同呈现不同颜色,这些波长在一定范围内呈现不同颜色的光称单色光。太阳或钨丝等发出的白光是复合光,是各种单色光的混合光。有色物质溶液可以选择性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的能量而呈现不同颜色,而某些无色物质能特征性地选择紫外光或红外光的能量。物质吸收光源发出的某些波长的光可形成吸收光谱,由于物质分子结构不同,对光的吸收能力不同,因此每种物质都有特定的吸收光谱,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吸收程度与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分光光度法就是利用物质的这种吸收特征对不同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许多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区具有特征的吸收光谱,因此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