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时期,雕铸金铜佛像逐渐盛行起来,标志着我国传统金铜雕塑工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制作技术是经制模、雕刻花纹和浇铸成型后,再进行锉、凿、刻、抛光、焊接、插镶等工序,最后还需鎏金。有些铜佛像至今还是通体鎏金,色泽鲜艳。
天王殿正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所谓“大雄”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大雄宝殿”是全寺院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着铜佛像。大殿正中往往雕塑一、三、五、七尊四种数目的铜佛像,中间的一尊为主要铜佛像,亦称本尊,在这些铜佛像左、右、后还环列群像,铜佛像主尊的两侧有迦叶、阿难二弟子和菩萨、天王等。在整个寺院的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所供奉的铜佛像,如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程序井然。
甘肃泾川出土十六国时期金铜佛坐像磨光肉髻,底发有发纹,通肩大衣,结跏跌坐,方台座正面为二狮子,中间为花叶,下为四足台座,后有背光,上支伞盖,伞盖边沿的小孔,当年应悬有饰物。如此完整的十六国金铜佛像很少见。
十六国时期铜佛坐像发髻为分绺式,通肩大衣,铜佛像与台座一体铸造,四足上刻“大夏胜光二年(429年)己巳春正月朔日,中书舍人施文为合家平安造像一区”。此铜佛像为匈奴赫连氏建立的大夏国所造。有明确纪年的初期铜佛像在学术上非常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