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产业振兴,新会陈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重中之重。 钟珍玲 摄
新会坚持“制造业当家”。 罗开伟 摄
新会大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李健庭 摄
江门大道东甲立交。 陈立武 摄
新会推动船舶制造产业高端化发展。 胡永雄 摄
新会谋变,源于新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江门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耕之年。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当好示范,需要新会上下以行动作答。
时不我待,奋楫争先。在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启动后,新会区进一步优化提升市委“1+6+3”工作部署,全面对照省委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将制定《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方案》,充分体现侨乡特色、反映江门市情,为新会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明了具体路径。
4月2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在我市调研时强调,要立足优势特色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做强县域经济。
不谋一域者不足以谋全局。新会深刻认识到,省委立足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的省情实际,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这是江门和新会的重大战略机遇,必须牢牢抓紧,谋深做实,将其放在粤港澳大湾区、放在江门全局来谋划。
向改革要动力,县域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活力。基于此,新会区将推进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作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区镇一体,园镇融合”,坚持县镇村整体发力、全线突围。
大道如砥,战鼓催征。举全区之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新会区将全面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聚焦“一园三中心”,不断壮大县域综合实力,推进强县兴镇带村,奋力打造江门“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的先行示范区,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特色样板。
文/叶田
全力冲刺
建设更具成色的千亿gdp强区
2022年,新会区gdp达到951.6亿元,同比增长4.0%,总量及增速均为全市第一,位列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2位,连续11年争先进位,跻身省百强区县第22位。
多年来,新会区坚持工业立区、制造业强区的战略不动摇,“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模式起到了较好成效。可以说,各镇的制造业是新会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中流砥柱,是支撑全区未来发展最厚重的家底,同时也是新会看得见、抓得住的未来。
但相比江苏、浙江县域,相比顺德、南海等周边发达地区,新会的体量、质量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制造业方面,虽然新会区基础较为扎实,但县域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同样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新会制造业的传统优势产业不“优”,新兴产业尚未崛起,在未来承接广深港澳等产业外溢上区位不如中山、珠海突出,深江经济合作缺乏抓手,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
在工业平台方面,虽然各镇均有产业园区,但经济上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各大园区分散在不同镇(街),2020年成立的工业园区管委会未发挥好统筹管理作用,导致园区这个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滞后,各镇(街)积极性未能有效激发。
如今,新会坐拥银湖湾滨海新区、大型产业集聚区、江门双碳实验室等重大载体,迎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的国家战略机遇。尤其是,随着连通深圳的深江高铁、深中通道,以及崖门出海航道二期等陆续建成,新会正处于跨越赶超的窗口期、优势潜能的释放期,未来可期、大有可为。
站在新起点上,新会深刻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依靠各镇以往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格局是行不通的。唯有抱团取暖、群狼作战,形成“合”的力量,方能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拔得头筹。
区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要率先迈入千亿gdp强区,全力打造“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的先行示范区。为实现向上突围,新会必须坚持制造业当家和工业立区战略不动摇,集中全区优势资源,凝聚“抱团取暖”“群狼作战”力量,全力推动区镇经济一体化,建设更具成色的千亿gdp强区。
根据省委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政策,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统筹推进强镇带村,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强化政策机制支撑,高水平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新会区进一步优化提升市委“1+6+3”工作部署,制定《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方案》和《推动区镇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区镇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新会的目标任务非常明确:以全区全域、11个镇(街)、235个行政村(社区)为主体,2023年要建立健全适应本地实际的工作机制和配套方案,凝聚“抱团取暖”“群狼作战”共识,稳步推进区镇经济一体化,形成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强大合力。
到2025年,区镇一体、园镇融合明显加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突出短板弱项基本补齐,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到2027年,城乡协调、区域平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层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新会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江门实践在新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过10年左右接续奋斗,全面实现区镇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攻坚
笃定实施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
翻开新会工业版图,至西向东沿潭江一路南下,以银洲湖产业带为轴,沿江临港现代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正不断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新会区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一根本,培育出了富有镇域经济特色的产业集群。为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一改以往镇街“独唱”的局面,新会区提出实施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将全区划分为“圭峰会城一体发展区(圭峰会城),潭江一体发展区(大泽镇、司前镇、罗坑镇),银洲湖西岸一体发展区(银湖湾滨海新区核心区、崖门镇、双水镇)和银洲湖东岸一体发展区”(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睦洲镇、大鳌镇);统筹实施园镇、规划、招商、工改、服务、交通六个“一体化”,实现区镇一体、园镇融合。
争取成立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管委会,优化完善体制机制、运营模式。实施“管委会+开发公司”模式,园区公司全面介入土地一级市场,负责园区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工作。力争2023-2025年,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25年产值达2000亿元。
在县域层面,深入落实“六大工程”,推动江门双碳实验室全力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实验室,大力实施“葵乡人才十条”。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轻工纺织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产业集群。在南组团深化新台合作,在东组团联动高新区大力打造深江合作区,在北组团与鹤山打造硅能源产业园,集中资源推进新会智造产业园、高新区—三江睦洲2个先行启动区建设“万亩千亿”大平台,做优广东轨道交通省级特色产业园,推动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加快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高水平谋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联合港澳规划建设大湾区国际职教城,全力办好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活动。扎实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小鸟天堂国家湿地保护区周边水系及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在镇级层面,围绕“打造乡村的经济中心、治理中心、服务中心”目标,强化11个镇(街)联城带村功能,重点培育壮大司前、双水、古井3个中心镇,加快大鳌(水产、集装箱)、司前(五金不锈钢)、大泽(红木家具)、双水(造纸)等专业镇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崖门美丽圩镇建设,因地制宜聚力打造富有新会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
在村级层面,加强统筹管理,进一步规范资源开发利用,加快盘活利用土地、矿产、码头、岸线等重点领域资源资产,力促农民受益增收,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今年,区、镇、村统筹6亿元,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创建美丽宜居村179个。高标准打造4条区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辐射带动全区效应。围绕“五大治理”江门路径,在全区235个村(社区)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书记工程”,着力打造基层治理2.0版本,为新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可以说,这是新会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特别是“园区再造”“工业振兴”工程的具体举措,必将点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加快实现综合实力新跃升。
产业升级
加速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如果有人问,新会做强做大县域经济最厚重的家底是什么?答案一定是制造业。
从数据上看,去年,新会跃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2位,跻身省百强区县第22位;全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全市第一);首次上榜中国工业百强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400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增至193家。
4月2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到江门调研时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制造业当家”,高水平推进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家电、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开展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为此,新会区瞄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开展链主招商、精准招商。实施“全员全产业链招商”行动,加强以商引商、以链引商、以侨引商、联合招商,全面掀起大招商、招大商热潮。滚动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推进一批大项目,2023年计划引入项目总投资超680亿元,投资超100亿元项目至少1个、超50亿元项目5个,亿元项目超70个,“专精特新”企业投资项目不少于10个。完善招商项目“招、落、投、服”全链条管理,建立工业项目开工投产纳统履约工作机制,搭建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推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千方百计做好本土企业服务,专人专班跟进落实企业增资扩产需求,加快造纸、健康食品、五金不锈钢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保障,实现现有企业提档升级,培育新增长点。
同时,新会区以加快布局新型储能产业为突破口,力促中创新航项目一期投产达产、二期早日动工,加快补齐铜箔、铝箔、隔膜等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短板,培育发展硅能源产业,探索打造睦洲镇“储能小镇”,不断壮大新型储能产业规模。
向改革要动力,以园区为载体,新会区正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速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确保2023年gdp达到1000亿元,争取增长8%,到2025年gdp年均增长7.5%以上,人均gdp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25年高企数量达到600家。
平台赋能
积极打造“万亩千亿”园区载体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当前,新会坚持“制造业当家”,将产业园区发展作为“大平台”建设的关键一环,积极打造一批“万亩千亿”园区载体,通过大平台提升产业承载力,推动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奏响制造业强劲升级的“主题曲”。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新会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构筑大湾区西翼科创高地。继续举办创业创新大赛,推动南湖科创走廊打造创新“强磁场”,完成圭峰创新谷规划,创建成为省级高新区。全力支持江门双碳实验室创建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引进一批“双碳”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研发团队,完成实验室主要设施以及酒店、碳汇科普公园等配套建设,争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中9个分中心之一。
银湖湾滨海新区位于新会区东南部,控制区面积约340平方公里,包括新会银湖湾的围垦区以及崖门、古井、沙堆三个镇的部分区域,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一步,新会区将全力建设大广海湾粤港澳合作高质量发展实践区,加快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对接港澳、rcep国家和地区,引入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链,加快建设大健康智造港,打造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
谋划建设深江合作园区,主动深化与深圳产业合作,推动滨海新区打造深江经济合作区,实现“总部+基地”“研发+生产”跨市战略组合布局。探索与深圳国资合作,开展园区投资、建设及运营合作,推动深江合作共赢发展。
同时,加快大湾区国际职教城规划建设,以滨海新区为核心,双水、睦洲等镇为副中心,打造“一核两心、多点融合”的大湾区国际职教城。加强与港澳、广深优质职教资源对接合作,瞄准深圳地区国内一流职业院校开展招商。支持江门龙头企业与落户的职业院校组建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大湾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
城乡提质
不断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
新会区土地面积1362平方公里,辖圭峰会城,以及大泽、司前、罗坑、双水、崖门、沙堆、古井、三江、睦洲、大鳌10个镇,受托管理银湖湾滨海新区管委会,常住人口91.5万。
人口方面,圭峰会城是主城区,面积143.87平方公里,下辖村、社区51个,常住人口约48.9万人,占全区的53.79%,比2010年提高8.43个百分点。但从镇的层面看,除大泽镇、大鳌镇人口增长外,其他8个镇人口均减少,减少最多的是双水镇,人口持续向城区集聚。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基本集中在城区,10个镇的通行条件、圩镇环境、村容村貌等皆有待提升。农村方面,全区199个行政村总收入全部达到50万元以上,超100万元的有190个,超500万元的有83个,超1000万元的有26个,最高为会城街道奇榜村(5500万元),最低为双水镇梁家村(53万元),相差超100倍。
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关键在于强化联城带村的纽带作用,提升乡镇功能品质。
对此,新会区科学把握各镇(街)的发展定位、方向、重点,深入挖掘潜力,不断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将10个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
推进中心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圭峰会城区域面积较大、人口众多、管理难度大的现实情况,计划将该区域划分为五个片区管理,最大限度细化旅游开发、经济一体化开发、行政事务管理、优质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专项职能,实现专职专责、整片推进、整体提升。系统谋划城市更新行动,开工改造17个老旧小区。充分发挥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周边生产、生活、商业等便民服务设施,吸纳更多农村富余人口和外来人口在枢纽新城就业落户,带动房产、餐饮等消费,促进商圈、会展等城市经济发展。丰富梅江农业生态园景观层次,联通“梅江水”与英洲海水系,打造最美城央湿地。全面推进圭峰云道一期、南坦葵林、新会农械厂等工程,打造主城区慢行环线,力促“老城新生、新城添彩”。
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大力推进双水镇等中心镇建设,连片布局打造司前镇和大泽镇,建设县域副中心,擦亮全国千强镇名片。开展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加强圩镇风貌管控管理,以崖门镇为试点开展“美丽圩镇”创建,示范带动乡镇风貌整体跃升。推动大鳌等专业镇转型升级,因地制宜聚力打造工业重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聚焦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每个镇(街)至少改造2个低效工业集中点,全区改造面积不少于146.67公顷(2200亩),重点升级改造双水拆船、沙堆印染、罗坑冠华针织、五和古典家具等工业片区,焕发老工业区新活力。
完善乡镇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便捷的生活圈,增强“三圈”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打造兴旺的商业圈、旅游圈,激活住房、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培育网红景点、节庆消费。启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回头看”,打造一批融合葵乡特色产品、特色美食、文旅元素的现代化高品质新型农贸市场。按“五个一”标准(一个街区、一个公园、一所学校、一家医院、一个产业服务中心),围绕产业园完善生活配套,发展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让镇村文化更加丰富、生活更加精彩。
和美乡村
建设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乡村
日前,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新会茶坑村、天马村、霞路村、慈溪村、京梅村共5个村落榜上有名,“国字号”名片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
近年来,农村一直是新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但也是必须重点关注、花大力气的一环。新会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宜居宜业、城乡融合,用心建设和美乡村,持续抓好“五个振兴”,力促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推进农村产业振兴,新会陈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重中之重。省委书记黄坤明在新会陈皮市场调研时指出,要立足陈皮药食同源的特性,积极开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等多种经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将其打造成为富民增收的大产业。
下一步,新会区将以新会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深化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加强新会陈皮等地理标志保护,用好新会陈皮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建成5个公共监管仓和13家陈皮庄园。启动建设陈皮交易中心、集散中心,做大做强国有陈皮公司,出版陈皮专业知识读本,力争2023年全产业链营收230亿元以上,2025年突破500亿元。完成七堡健康食品产业岛发展规划,加快规划陈皮茶加工基地,引导李锦记发展陈皮深加工、预制菜产业,推动大鳌、三江、睦洲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中心、丽宫预制菜产业园。
同时,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今年创建不少于2个省级专业村(镇)。大力发展富硒农业、花卉种植业,扩大甜水萝卜、大鳌慈姑、大泽脐橙、桥美果蔗等区域农产品影响力,提高电商渠道市场份额,走深走实“藏富于民”的共同富裕道路。
建设和美乡村,让人记住乡愁。为了建设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乡村,新会区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今年,区、镇、村统筹6亿元,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创建美丽宜居村179个。高标准打造4条区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辐射带动全区效应。一村一策整治“空心村”,推动农村污水处理率80%以上。
高标准推进小鸟天堂国家湿地保护区周边水系及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用好小鸟天堂这个金字招牌,打造践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新会典范。全面提质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推进林相林分改造,打造“春花秋叶”景观。
此外,围绕“五大治理”江门路径,着力打造基层治理2.0版本,升级智慧网格,打造珠西新材料集聚区园区治理示范点、司前镇产城融合党群服务中心,推广“10分钟服务圈”,不断提升党群服务中心使用效果和服务水平。
目标
●2023年全区gdp达千亿元,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工业投资320亿元,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2025年,全区gdp达到1300亿元,集聚区新会片区总产值达2000亿元,争取培育新材料、新能源2个千亿产业集群,区镇一体、园镇融合基本实现,司前、崖门、双水、古井4个中心镇财力达到5亿元,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
●经过10年平均增速8.0%的持续发展,2033年gdp达到3000亿元,占当时全市经济总量超四分之一,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