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管理总局和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食品抽检信息,对2018年的抽检信息进行汇总,据统计,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管理总局和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共发布53期食品抽检信息,共有574批次不合格食品登上黑榜。
不合格产品涉及27大类 统计显示,不合格食品涉及方便食品,肉制品,食用农产品,薯类和膨化食品,蜂产品,豆制品,水果制品,饮料,特殊膳食食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饼干,粮食加工品,乳制品,酒类,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保健食品,调味品,水产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蛋制品,蔬菜制品,糕点(含月饼专项抽检),食糖,茶叶及相关制品,罐头,糖果制品等27大类。
其中,食用农产品检出不合格的数量最多,往后依次是肉制品、糕点、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等。
11月不合格食品数量最多 统计显示,在2018年1-12月中,8、10、11月份公布的不合格食品数量居多,其中11月不合格食品数量最多,5月公布的不合格食品数量最少。
1-12月份不合格食品批次数 主要涉及五大原因 据统计,导致这些食品不合格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污染超标、农药残留超标、检出禁用药物或其他物质以及违规使用兽药五大原因。其中,农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超标的情况最多。
另外,少数产品还存在酸价超标、过氧化值超标、重金属超标、不符合产品包装标签明示值以及其他的一些情况。
近三分之一不合格食品为网购食品 据统计,这些不合格食品中有145批次产品来自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线上网站,其中,来自天猫、京东、淘宝的不合格食品数量较多。
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市场监管总局已责成相关省级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自通告发布之日起7日内向社会公布风险防控措施,3个月内向市场监管总局报告核查处置情况并向社会公布。